最近雖然沒什麼玩車,但在家有試了一些制震的設定,主要也是用在新玩的避震車上,因為都作了避震車了,所以希望能夠更減少一些制震的重量並增加作動的可靠程度.

 

提灯被發明之後有很多奇妙的小技巧不斷被創造出來,有不少都是跟積累重力來誘發提灯抬起有關,最常見就是彈簧,還有就是也很常見的某些頂住提灯設定的彈性設定,例如車殼剪下來的廢料被安置在特定的地方,這些設定在車平放的狀態下,因為提灯的重量下壓,而累積了一些力量在彈性機構裡,雖然車體狀態看起來跟沒有彈性設定一樣,但這時彈簧已被縮短,或是透明塑膠片已被壓彎.然而車體如果躍起而且開始處於下降失重狀態時,提灯的重量沒有直接壓迫到彈性設定,這些力量會立即被釋放,提灯設定在失重下降的過程中會處於抬起狀態,這個狀態是提灯設定不考慮重力狀況下的自然狀態,直到車體落地,重量再度回到設定上,這時整個提灯及彈性機構會整個下壓回到平放狀態,完成制震的過程.之前提到的車殼效應可能也跟這個有關.

 

和沒有彈性設定比較,有累積一部份誘發灯作上抬的設定,更能確保每次離地都幾乎能確定制震會發生效果,簡單說就是提灯本身就已經設定成很想抬起的樣子,只是因為重力而暫時被下壓住.避震車的前提灯和東北後制震都能設定成有這種傾向,彈簧或是其它彈性機構的設定其實蠻自由的,有的是作在和車體連接處,有的會離開連接處而多得到一些力臂的效果,如果實務上要作觀察,可以把車側放,一邊導輪接地,因為失去制震球下壓的重量,提灯機構會有自然抬起的現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I4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