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軌道分析 (4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FB上看到十一月要舉行的比賽軌道,比賽地點是在交通很方便的圓山花博。軌道是五軌木軌道,算中大型的尺寸,中間的交換道是從沒玩過的五軌交換道,有點像之前的富士山但仔細看又好像不大一樣,進終點前還有一區是角軌,除了沒玩過的交換道,整組的重心應該還是放在唯一的跳台上,就是那個在跑出尾速時進入的長緩上坡。

雖然隔很多年了,我印象中四驅博士的上坡是可以煞到一點的,應該可以作到對好漢坡影響不大甚至是沒影響,但是這個軌道會讓車子在最高尾速時進跳台,在過角軌後就是一路拉速到跳台,跳台後90公分接右彎,煞車後長上坡有時還會恢復一點速度回來,而且本來煞車力道在考慮好漢坡角度要作到極強就有難度,煞車要作到適當而且一直保持一致的控制也並不容易,對於尾速的選擇或許沒有辦法全力放開來跑,而是要為跳得進作些取捨,動力選擇和煞車的配合要作保守一點.下跳台的部份應該比下跳台簡單一點,理論上能平順上去的車應該就下得去.而交換道雖然沒玩過但感覺煞車是煞得到的,而且進入時速度會和跳台差很多,配合導輪攻角的設定應該是過得去.其它部份基本上就是平面軌.已經成了主流而且經過各種比賽驗證的避震車套裝設定在這組軌道的優勢我認為會下降,其它傳統的組法仍留有一點點的空間.

MINI4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看到影片,整個笑出來。雖然今年並沒有去比賽的想法了,不過這個交換道真的太有趣,忍不住想評論。

1.測試的車一大堆連交換道都沒試到就飛個亂七八糟,本來覺得他們到底在幹嘛啊,後來想想或許這個狀況和想過交換道有關連

MINI4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看YOUTUBE看到了今年日本盃的比賽影片,很有意思,是我看過日本盃的比賽中可以跑最快的一組,但並不是單純的高速平面道而是同時也存在一些變數,中間一些變化可以來討論看看.

1.全賽道219.6M,中間包括兩個比較主要的跳躍區,以及許多上上下下的好漢坡,還有一組彎道向下和彎道向下的高架組合.思考的點好像並不複雜,不過DIGITAL DRAGON BACK是兩片可調整緩急坡的排列組合的.大部份的飛車都發生在D2B這個區域,少部份發生在出發區後的那個跳躍以及高架區的下坡路段.

MINI4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準備好的愛媛大會停辦好失望加上後來搬家,一整年的四驅車活動都完全停了,一直到上周六看到FB有貼比賽軌道才想說沒車去看看也好.

現場看到飛車的狀況蠻普遍的,有時五台車都沒回來,大概九成的飛車都發生在同一個地點,發生在角軌之後的兩個連續小跳台上.那裡的問題在於第二個跳台結束後是直接接彎入角軌.至於其它的地方看起來都可以用中或高階馬達全力跑沒什麼太大問題.很明顯高速通過最難關那裡是不切實際的想法,例如次次都躍起插進最後的彎這種想法,合理的玩法還是降速到一定的程度配合適當的制震,讓那裡成為整組軌道的低速區,至於其它地方就放開來奔馳.而且非常剛好那裡本來就是整組軌道的最低速區,進入那裡的角軌區域會有一定的減速效應,加上兩個小跳台的角度變化是很明顯,單位角位變化值是大於軌道的其它所有地方.所以比較合理的設定應該是把過去想快速通過角軌的種種作法反過來作就好,基本上對於其它正常直彎道的影響也還好,適當的煞車也應該作讓速度能更進一步控制住,車的啟動動力傾向則維持低到中的反應能力就好,尾速可以高但需要一度小距離才來拉高速度,而且連續角軌配合小導輪(正面阻擋角度較大)後有機會在前翼上作一些角軌煞車或角軌專用的減速導輪,搭配要較長反應時間的抓地力設定,就有可能在長距離高速滑動後在那裡區域將車體降到一定的通過速度.在通過那個區域後會有非常長的軌道來拉速

MINI4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619_071015[1].jpg

MINI4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田宮貼出了影片,新發行的雜誌也有圖解,正式公布了今年日本杯重要關卡的樣貌.

1.側壁上的半丸突起物的厚度是13mm,據圖解116-13=103來看,軌道壁最窄處會剩下103mm,基本上是田宮前後翼鎖孔設定就有可能擠過去的寬度(田宮的基本鎖孔作起來並沒有105mm),以19mm的鎖孔來看鎖上17mm導輪應該更是順利過得去了,不過好像沒有17mm的鋁導.用上13的導輪應該是很鬆很鬆,17mm的孔鎖上13mm導輪也不錯.或是自行微縮19mm的鎖孔來鎖19導輪,來保持可以使用大尺寸導輪,應該是不錯的作法.

MINI4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過一下午的試車,雖然壞了一堆東西,也算是有點收穫。

1.作了左右獨立作動的彈簧前後翼,的確有效果,彈簧不能太硬,然而在極速下撞擊力道太強烈(比賽勢必要用極速),雖然前翼後還沒壞,但反覆極限測試下螺絲歪了,如果速度太快有可能彈簧來不及完全反應,靠彈性機構來通過一個窄化的軌道,而且這個彈性機構明顯是比較脆弱的情況下,我有點懷疑它往後的耐用性,雖然切了兩組田宮碳纖前後翼,算是買個經驗。

MINI4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跑去瞬間王試了一次車,剛好老闆有試著在饅頭後放上新的莫西干道.只能說如果小輪徑的車剛好落在新型的莫西干道上會不太妙,但以日本杯公布的圖來看好像非常有可能會在那裡落地.雖然不能說一定會飛車,但飛車的機率會提高很多很多,好像完全沒辦法把它視為空氣在跑.

最大的問題除了變成圓弧型的,就是高度明顯提高不少,底盤撞擊後會容易出現不穩定的姿態.目前想到可能的方案.1.次次都跳到盡頭插彎過只能當成夢想,實務上要一直保持困難極大2.帶煞車讓車在第一片落地,這個對車速的影響應該不小3.提高底盤高度,放大輪徑,車的穩定度會有變化.

MINI4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延續了春季杯,2018年的日本杯軌道明顯是一個超高速的風格,嚴格來說正常運行下會飛車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經過2045上下坡及30度好漢坡後的一個饅頭跳,而後方有兩片直道緩衝.其它需要注意的,交換道中和唯一的跳躍落地一樣都是抓左邊導輪,而角軌是主要接觸右導輪.因為速度可能變得很快,或許角軌也變得有一些些危險

總長接近169.8m,猜想實際比賽狀況,今年將是二十幾秒就完賽,比賽節奏會快上許多.高階馬達也變得更適合用.看起來設定似乎並不需要煞車,不過還是先保留一下,因為這軌道的最危險點發生前,是一個自然減速區域,明顯的煞車當然不可能會用,但不排除快到極緻後,玩家會想主動調節控制一下快慢區域之間的速度關係.

MINI4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都到出發前夕了,不確定也不行.新潟大會已經先宣布了是A或是BB,這對於事前的準備很有幫助.對於今年的軌道,從公布到網路的影片再到台灣的比賽,想法稍微有改變一下,主要跟煞車的使用有關.

關鍵的斜坡跳台的角度依然不明,四驅博士的角度小很難單獨煞到,瞬間王的角度大跳起來高但容易煞到,依網路影片及日本比賽結果來看,有可能是屬於角度比四驅博士的稍大但仍不易單獨煞到的狀況,幸好新潟使用的是A或BB,讓我不用去思考那個跳台的煞車問題,煞車應該要在前面跳兩下時就先完成,除了起跳和落地必然的掉速,BA方向的角度變化是很適合的煞車點,它完全超過OMEGA BANK和交換道的單位角度變化,因為它是完全直線角度變化的,而非緩慢的曲度變化,只要調整一下必然會煞到,所以就要看是否會出現BA,還有BA出現在哪裡.如果沒有BA,那就要想辦法讓小角度躍起落地吃一些煞車,而這個煞車角度可以閃過交換道.這裡的煞車可能無法吃得很重,所以動力輸出可能要低一點點.

MINI4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純粹紙上談兵,最近連台能跑的車都沒有。雖然說是16種,但應該可以簡化成更少的幾個類型來看。

A和BB基本上是大同小異,先進交流道或是先進OMEGA BANK的差別,但對進入關鍵點的速度影響很小,還有就是下跳台的緩衝狀況有些不同(B和BB較沒有緩衝,但感覺上影響不大),這兩種類型可以看成同一類,再考慮ABAB ABBA BAAB BABA 4種類雙跳台,這兩組的軌道我覺得會比另外兩組的極速高一些,它不用考慮撞高架橋的問題,而且上斜坡跳台前是彎道進來後還經過雙跳台減點速,比較要注意的反而是配上BABA時,如果速度不夠快到能直接跳過去而撞上第二片斜坡時,或許會有點麻煩,ABBA或許也需要注意一下必然撞上斜坡這件事。然後就是斜坡跳台一片落地時最適通過速度的抓取,再接下來幾乎就沒有什麼要注意的危險點存在。

MINI4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已經公開比賽過的是AB AB(熊本)和AB BA(東京)這兩個型態,從成績來看也的確有一個明顯的落差,AB AB基本上可以視為空氣,沒有看到在那裡有飛車的情況,而AB BA比賽影片中比較容易在那裡看到飛車的狀況,以難易度來講,我個人的判斷是,熊本比賽無疑是最簡單的型態,而東京的AB BA有可能是最難的型態,它先經過一個微幅下降落地的不穩定變數後,很可能落在一個不平的接縫處卻馬上遭遇較大角度的跳躍,而且後續的緩衝直線空間是最少的。

剩下的兩種型態BA AB以及BA BA,我覺得則是大同小異,它們面臨另外一種不同的難度考驗,但不確定的變數反而較少,以整體困難度來說我覺得是介於前面兩者已公開的軌道之間。

MINI4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過東京.熊本和靜岡三個大會,看了一些比賽影片和網路上設定分享,今年的日本杯設定算是可以定調了.今年面對的是一個精密煞車的比賽,本來看圖看不太出來,但實際軌道出來後大跳台和交換道之間的單位角度變化差異很明顯讓參賽者紛紛選擇嘗試煞車而且獲得明顯的成功,成績也一直往上進步中,從一開始的飛一堆人到後來已有突破40秒的成績.沒有煞車的作法很明顯會在大跳台時會遇到多次的危機,要比完多回合到最後決賽並不容易,最佳的作法還是在跳台高處平台區就落地,這有賴於前方軌道的減速,然後再從接下來的平面區跑出最高速來.

     不過還有一個問題,該如何看待軌道中間的雙龍跳躍區?那裡的確也有飛車的可能,雖然在影片裡比較少看到那裡成為一個主要的飛車點,那裡需要煞車嗎?以影片來看,似乎對那裡的影響是提早產生於在它之前的45度好漢坡,進入那個起伏區域後車體本身就會稍微降速,很有可能煞車的作法是略為吃到45度的方式來作設定,而進入大跳台則是確實地完全咬住,但進入交換道時卻又完全不能有接觸軌道的機會,這樣子的煞車設定真的存在嗎?以過去三軌的經驗來看,這種設定的確有可能存在,就算不能完全如像想,或許至少也會有接近八成效果出來,除了材質,還要考慮的是煞車點離前輪和後輪的距離,以及煞車點的離地高度.材質越抓就越煞,離地越低就越抓,離輪子越遠的煞車,煞車時間越長,但設定高度就必須更考慮軌道的曲度的影響,而前後雙煞車可以藉由材質和位置的改變來減低非必要煞車區域的影響和風險,卻和單重煞一樣達到相同的煞車效果,甚至更好.

MINI4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0160422_093500  

這是近年來最困難的一組賽道.能夠完賽的車,可以想像除了設定扎實,車速也必然有一定的水準,不然是跑不完的.但煞車空間很小,也有五次重落地,再加上一組雙龍背跳躍也要跳五次,可以預見完賽率一開始應該不會太高.

MINI4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休息比較長一段時間,最近開始試著把車再拿出來玩,也比較有心思開始關注目前在日本舉行的新年杯和春季杯的訊息.

新年杯已經告一段落,以最後出現的最佳成績來看,是接近6M/S的成績,這大多是用HD2或HD3(中置用HD)達成的,軌道中間有多個高角度但無危險性的好漢坡或是交換道,而最危險的點,就是出發後高速進入那個小饅頭跳台,在它之後是接一片直道後接一個20度好漢坡.然後會接一個上坡跳台,雖然是跳台,基本上這裡算是相對較安全,有辦法先渡過前方小饅頭跳台又經過好漢坡減速的車,在這個跳台通過的機率蠻高的.過了這裡基本上就是一些無害但會想辦法拖掉你速度的起伏軌道.交換道有60度,其中有一座好漢坡有45度,任何明顯的煞車都可能在這裡造成不太妙的後果.

MINI4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的日本杯在周末開始了,網路上馬上充滿了各種評論和影片.從第一場的結果來看,今年的日本杯的合理速度範圍很接近去年的日本杯,而幾個特別的難關也呈現了跟當初想像有些許的不同結果.

1.光榮之山:強調拉直重落地的穩定性,競爭強度高的比賽落地區域已接近上坡處,沒有看到車的設定但有些影片看起來感覺上是沒刹車,我自己的想法是或許還是要有點剎車比較好.很可能是前方先接地的落地方式,制震設定要注意.

MINI4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田宮已發布新的2015日本杯試車影片,用實際的車子裝上攝影機來拍攝整段賽道的行駛狀況,這也給了玩家有機會仔細觀看整組賽道的細節和可能的危險以及整體速度的分配狀況.正常的速度影片來看,試車速度約3.94M/S,比照過去的比賽賽道長度及完賽成績,和其搭配的動力輸出設定,大概可以推出試車的設定,再看它的行車狀態可以推出可能的最後比賽實際設定來.

這組賽道有幾個要注意的點:

MINI4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幾個重點,第一個就是出發後遇到的那座山,第一圈還好,第二圈後這裡是用全場最高速區段的狀況下衝進來的,比賽時非常可能會是在45度坡上落地。

第二個是中間區域經過一小段加速區後那個上下坡的跳台組合,上坡緩衝區很短,下坡更短,看起來是下坡直接接彎,出彎時會遇到洗衣板,這個跳台進來的速度不差,不容易安全上去,下跳台也有風險,這裡和第一個大跳躍我覺得會是這組軌道的速度上限。

MINI4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W......?    看不懂是什麼,不過2015年車要來開工了。

MINI4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跳台常常是整組軌道中最主要的關卡,基本的組合裡它包含一個上坡和一個下坡,跳台的角度變化處明顯大於好漢坡及天橋交換道的角度變化,車進入跳台後勢必會有一小段騰空離地,觀察一個關鍵性跳台有幾個方向可以作切入.

1.跳台進入前的軌道:這決定了車子進來時的速度,車子的靠邊方向,以及是否有彎道影響穩定狀況.高速進入然後過彎後直接上跳台當然會比慢速進入而且是直線進跳台的車來得危險.

MINI4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