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9205.jpg

作了幾項修訂

1.更換前翼鎖點到彈簧軸的位置,保持前後寬度一致增加前後對調的空間(車台轉向套入再作小調整即為FM-VZ)

2.前方彈簧下加墊片和墊管,墊管中加阻尼油用來增加前輪阻尼效果.

3.原VZ底盤下方挖空作電池落,前方零件也要小修一下讓電池更鬆,基本上車架的剛性是由大底負責的所以目前感覺還算不會太脆弱.電池落的想法是想讓本來彈簧支撐的電池重量改為大底來負責,彈簧支撐的重量會大幅度的降低.至於馬達和傳動齒輪,以傳動軸車系來看,想要移走真的是根本的架構問題,除了架構用原廠的東西不知道怎麼弄出來,怎麼看都會影響傳動的順暢度,這也是之前傳動軸系無法像中置車那樣順利發展避震車的主因.

4.電池放置大底上位置貼2MM海綿,電池扣上一樣貼海綿,扣上時電池理論上重量是躺在大底上,透過海綿頂著傳動元件組(原來的VZ底盤+開關+馬達+傳動齒輪組+輪子).電池扣變成一個很重要的力量受點,可能要適當加強.

這時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可以透過海綿厚度和控制彈簧的鬆緊度來控制傳動元件組和大底之間的距離(加入電池時會比較明顯好控制),可以製造出一個傳動元件組懸浮的狀態而且是可調的.下方是由海綿作緩衝,上方是由彈簧作緩衝,所以馬達組和輪子被頂起成為一種懸浮制震狀態(電池放入時),這時意義上車子的底盤已經完全是EVO.I大底了,電池在發生衝擊時傳動元件組抬起會有一個重量轉移的過程,下落時又將電池重量還給大底(制震行程只有一點點),而其它的零件都是鎖在大底之上,大底總重量超越了傳動元件組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底盤,原來的VZ的底盤完全變成一個引擎室的概念.

然後因為放下車時最後的接地點還是輪子,所以變成傳動元件組上下都緩衝著然後下方帶著一個大重量的大底在運行(大底+轉向結構+電池+制震結構),調整彈簧就是調整大底的接地高度(等同於調整煞車高度),前後的高度差異會控制車前方的攻角大小以及煞車的高度(因為它們固定在大底),同時彈簧的鬆緊也影響到輪子回彈的力道和範圍,於是這個設定變成了一個有真正避震設定的架構.

 

一樣沒有出門玩只有丟車實驗,在沒有制震重量條件下並使用大徑胎(目前也只能用大徑,感覺至少要28-30mm以上才行),落地的感覺有完全的阻尼吸收感,已經很接近用ms作避震車的感覺,理論上落地時會發生震盪的總重量完全超過了輪子所在的傳動元件組,雖然還沒跑,但感覺如果是很單純的跳躍軌道在後方鎖上加了1g的擺盪接車盒片後好像就可以應付的感覺,如果是較重量級的跳躍型軌道我目前打算在前方作前提灯順便可以鎖車殼,這次從零剛始改傳動軸系避震車的感覺蠻好的,等完工後要來試試FMVZ以及其它底盤的可能性,感覺上只要那四個點的位置有的底盤,去頭去尾都可以試,但電池或馬達從下方入的底盤會比較麻煩。   

因為大底厚度加上預留避震空間,還有EVO .I大底的前方設計,目前只能用寬版大徑來組,其實大徑我沒有很排斥,而要用窄版胎的話,就需要從大底前方其它地方開孔往前鎖,看起來理論上也都能作到,用的材料重量感覺也會不多.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I4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